周末窝在家里,实在百无聊赖。突发奇想去鸣翠湖观钓鱼,前几次和朋友去鸣翠湖玩时见到有很多人在那里钓鱼,觉得在鸣翠湖观钓鱼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,更何况那里的田园风光和湖光水色,凉风习习。也确实是一个周末休闲的好地方。到鸣翠湖后谁知“东方欲晓,莫道君行早”那些痴迷垂钓的和那些资深钓迷们已是一大早就到了。
沿湖边小道信步走去,湖岸道旁两侧垂柳依依,不时的看到有游人乘着景区的电瓶车进来游玩,钓鱼的人则早已是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湖边,身影在岸边的矮树从中若隐若现,更有那些不愿被人打搅的钓迷们荡一只小舟划进湖内,驶进了芦苇深处。所有的老少钓迷们有的打着阳伞有的头戴草帽,或栖身草茵,或面湖倚树而坐,架竿垂纶,默默地注视着湖面涟漪中那稳稳漂浮的浮漂,别无旁顾。走近前去在湖边树阴下找了一处石凳坐下,静静的观看散落在水边的垂钓者们,只见钓迷们垂钓的鱼具形形色色各式各样,有的较为普通,有的则是铮明光亮的碳素纤维鱼杆,铂金钓线,系一浮漂。盛鱼的家什更是五花八门,有塑料兜、有尼龙袋……经询问旁边的一位钓者才知这些家什美其名曰“鱼护”。但见眼前的老少钓迷们,各自沉浸在等待鱼儿上钩的期待中,别无旁顾,“路人借问遥招手,恐畏鱼惊不应声”正是我眼前这种情景。坐在湖边静静的观看着垂钓伴着湖光水色,迎着徐徐而来的拂面轻风,耳边不时传来湖中的鸟鸣,欣赏着游人在湖内荡舟,悠闲而又惬意,仿佛人在画中,不知不觉的陷入遐想之中……。
记得明代宋濂在《逸民传》中说有位逸民曾对他的朋友说他将“渔于山,樵于水。”朋友疑惑不解。他解释说:“樵于水,志岂在薪?渔于山,志岂在鱼?是无所利也,所以乐矣!”这话妙出机锋,耐人寻味。 还有个故事说:“卫人钓于河得鳏鱼,其大盈车。智者子思上前请教,卫人说先下一鲂,鳏过而弗视;后下一半豚,鳏则吞之。子思说,鳏虽难得,贪以死饵能置于死地的是饵 ;吏虽怀道,贪以死禄 能置于死地的是利禄 ”。实在是千古警言,足以为鉴。
一会儿,身旁那位钓友,显然是个钓中老手,看清了明显的鱼汛,只见他先慢慢地将鱼竿下垂,使鱼能舒服地吞饵,有了鱼儿确实上钩的感觉以后,这时浮漂逐渐下沉,得到这令人振奋的“意外的冲击”后!他立即抬竿,一条半尺长的红鲤,翻转、跳跃、乱甩着被钓了上来。只见他眉头舒展一副志在必得的表情跃然脸上,收杆、摘钩、解鱼放入“鱼护”,一系列动作老练而又娴熟,只听得大鱼在里面“哗啦哗啦”溅的一片水响。观钓的快活让我联想到古代以渔业为生的隐居者之乐。但是自古隐于渔者,并非钟情于鱼,多是淡泊名利,重在隐于江湖以垂钓为乐罢了,只是今天的钓鱼更多的是为了消遣、为了愉悦身心,并已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,我现在的观钓,岂不也是志在自适、意在休闲……。
胡思乱想间,已日上中天,肚内咕咕作响,在看我身旁的那位鱼友已是收获颇丰,只听得“鱼护”内一片哗啦啦的水声。出了鸣翠湖的大门走在回家的路上,心情尤自沉浸在观钓的乐趣之中,嘴里仍在反复吟诵着 “吏虽怀道,贪以死禄”;一声笛鸣,吓得我赶紧躲在路旁,原来是身旁那位钓者的小轿车,风驰电掣般地扬尘而去……。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周末在鸣翠湖观钓鱼确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。